連續5年96.97.98.99.100年
年年榜上有名 而且而且 都是前3名 前3名耶! 超級資優生
重視這個嚴重性
2011年十大癌症排名
「愛吃重口味?小心大腸直腸癌!」
哪一種癌症將會是未來國人最大的隱憂?答案是「大腸直腸癌」。
大腸直腸癌與靜態生活、家族史和高熱量、高脂飲食有關,也是現代人的文明病, 不少名人深受其苦,曾擔任美國總統的布希和雷根、史奴比漫畫作者舒茲、台灣導演楊德昌,都是大腸直腸癌受害者,
近年來在全世界盛行率不斷攀升,今年根據衛生署最新統計,腸癌罹癌人數追過肝癌,居所有癌症首位。
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也是在大腸鏡檢時,發現3公分 的瘜肉。
下列飲食 容易吃出大腸癌
大腸直腸癌發生率雖高,但值得慶幸的是,很容易找到早期病灶,且防治成效最好。 盛行率高,但容易控制
且因標靶藥物及手術進步,即使轉移性的大腸直腸癌晚期患者也有不錯的治癒機會。
「以往不能開的刀,現在都能夠開了,」國內的大腸直腸外科醫生們,對於大腸直腸癌的治療控制,充滿信心。
目前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仍以外科手術為主,但力求傷口微小化已成趨勢。 運用腹腔鏡切除大腸直腸癌至今不到20年,台灣是從1997年開始。根據最新的研究顯示,腹腔鏡出血少、止痛效果好, 目前如台大、台北榮總、林口長庚、北醫、高雄長庚、彰基、台中榮總、嘉義長庚,都採用腹腔鏡治療。 手術人性化、保留更多功能,讓病患的生活品質得以提升,也是目前大腸直腸癌的手術新趨勢。
譬如以往直腸癌有八成以上的性神經和自律神經會受損,但現在有了腹腔鏡和手術前輔助療法(電療+化療), 標靶藥物的出現,更讓大腸直腸癌出現曙光。 最新研究發現,量身打造的個人化化療,有助於控制大腸直腸癌。
發表在97年5月《臨床癌症學期刊》的法國研究顯示,定期監測化療病人的血液藥物濃度並做調整, 而一般化療藥物劑量是按照病人的體表面積計算,結果發現有五成八病人藥物劑量太少,達不到效果;
這種癌絕大多數是由瘜肉變成,癌變時間約需5~10年,只要配合做好早期篩檢,在尚未惡化之前先割除瘜肉,即可避免形成惡性腫瘤。
且大腸直腸癌從篩檢、預防到治療,上中下游都有很好的發展,早期發現治療,治癒率和5年存活率都超過九成,
是所有癌症中最容易被控制的。
早期開腸剖肚、傷口長達20公分 的傳統手術,近來已被傷口較小、病人恢復快的腹腔鏡手術取代。
且可以增強腸道復原力,讓病人早點排氣,出院時間縮短兩天。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也已證實,大腸直腸癌的腹腔鏡手術和傳統手術的復發率及存活率相當。
台北馬偕則提出自創的傷口微小化手術,雖用傳統手術方法,但傷口縮小,節省費用,病人可提前恢復。
讓癌瘤縮小再開刀,病患的性神經、排便和排尿功能都獲得保留,也可以減少做人工肛門機會,且癒後好、復發率低,
有時甚至可以完全殺死癌細胞。
以往傳統化療藥物5FU效果較差且副作用大,近兩、三年標靶藥物出現,對於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病人有不錯療效。
能有效減輕藥物毒性和副作用,四成八的病人兩年存活率提升。
一成七病人藥物過量造成嚴重副作用,效果都比定期測量血中濃度的病人來得差。
早期篩檢,早點脫離腸癌魔掌
儘管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不斷進步,然而早期篩檢,才是遠離大腸直腸癌的根本良方。
不少醫師感嘆,病人來大醫院求診時都已經拖到第三、四期,明明可以有更好的治癒機會,為什麼不能早點發現? 醫師建議,一般人50歲以上應該每年做一次糞便潛血測試,5年一次定期大腸鏡檢,有家族病史者甚至可以提前到40歲做檢查。
不過近來發現凹陷型瘜肉2~3年就能形成癌症,因此建議高危險群者(有瘜肉和腸癌家族史者) 除了篩檢之外,平日可多攝取蔬菜及纖維,減少大腸直腸癌發生。纖維可以增加糞便容量,稀釋致癌物。
而且大腸直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國人的篩檢率又低,僅有兩成,平白喪失許多治癒機會。
每2~3年可以做一次大腸鏡追蹤,積極預防癌症。
二來纖維可促進腸蠕動,讓糞便排空減少致癌物與腸壁的接觸機會。
一分鐘醫學教室:認識大腸直腸癌
大腸直腸癌主要發生部位以直腸、乙狀結腸及降結腸最多,臨床表現是糞便出血(暗紅色)、排便頻率改變、糞便形狀變細或有腸阻塞等。
常見的大腸直腸癌檢測及專業建議:
●糞便潛血反應:非侵入式方法,簡單方便。但結果容易受到飲食或其他出血影響,準確度不高。最好進一步做下列檢查檢查:
●乙狀結腸鏡:為60公分 長的軟管,準備簡單,病人灌腸就可做,比較不痛,但缺點是只能看到一半大腸。
●大腸鏡檢:可看到完整大腸,好處是檢查兼治療,有瘜肉可以當場切除。怕痛的人亦可考慮自費的無痛大腸鏡檢。
(文章摘錄自康健雜誌第115期-「愛吃重口味?小心大腸直腸癌!」一文)
遠離 防止大腸癌
1.多喝水
2.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
3.多吃蔬菜水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