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高血壓患者來說,「吃食物」和「吃藥物」,是控制血壓最重要的關鍵, 其實無法良好控制血壓,其中很大的原因在於生活型態沒有適當地調整,
由此可知,吃和高血壓的關係密切。
根據統計,台灣約有430萬名高血壓患者,其中高達160萬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
每天還是把高油、高脂和高鹽的食物吃下肚。
因為,除非經常量測血壓,否則高血壓很可能沒有任何症狀,
而且即便有自覺症狀,也因症狀不具特異性,因此,很容易被忽略。
尤其是飲食習慣這個部分,沒有好好的吃、沒有吃對食物。
台灣高血壓學會祕書長、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表示, 以下就來看看,為什麼說高血壓是吃出來的?
根據美國國際預防高血壓第7次會議報告(JNC7)的建議,
維持理想體重、採高鉀及高鈣的飲食原則、減少飲食中的鈉含量、增加身體的活動量、避免過量飲酒等等,都具有降低血壓的功效。
Q.既然吃和血壓變化息息相關,那麼吃什麼或怎麼吃,會吃出高血壓呢?
王宗道指出,臨床研究發現,高血壓的發生有其家族性,也就是和遺傳有關。
如果父母一方有高血壓,下一代罹患高血壓的機率便為30~50%;
若是雙親都有高血壓,子女罹患高血壓的機率則上升至50~70%。
在高血壓的成因中,遺傳雖然占了重要角色,屬於先天因素,
但是除了與基因有關之外,也與同一個家族中,不論在飲食或是生活習慣方面,都有極高的相似性有關係。
1 鹽分攝取過量:
外在的環境因素也可能影響血壓變化,其中飲食方面具有相當強的影響性,尤其是鹽分的攝取。
高血壓與鹽分中鈉離子的攝取有關。
因為攝取過多的鈉,會增加水分在體內滯留,循環血量一旦增加,血壓就會上升,
且增強交感神經的反應性,導致血壓攀升。所以,要預防高血壓,飲食應該保持清淡,不要吃重鹹。
2.飽和脂肪酸吃太多:
除了不能吃太鹹之外,還要減少飽和脂肪酸的攝取。
研究分析發現,將食物中的脂肪總量減少,尤其是飽和脂肪酸,對於降低血壓的效果最為顯著。
而在選擇食物種類方面,可以增加蔬菜、水果、低脂食物、堅果類以及穀類等食物的攝取,
盡量避免高脂食物及甜食、零食等,肉類方面則以魚類、白肉取代紅肉。
3 蔬菜、水果吃太少:
多吃蔬菜和水果、飲食要節制、將體重控制在標準範圍之內,對高血壓來說也很重要。
根據目前全球醫界及營養界公認具有控制血壓效果的高血壓保健飲食原則得舒飲食(DASH)臨床試驗,
是將飲食由一般美式飲食,改變為富含蔬菜、水果及低脂食物,增加乳品與堅果類的飲食,
同時避免食用含高脂、高飽和脂肪酸及高膽固醇的食品。
王宗道表示,分析DASH的飲食成分,發現這種飲食中鉀、鈣、鎂的含量比一般飲食型態高出許多,
此外,更富含纖維質及蛋白質。
4 飲食份量沒節制:
已經有研究證實,體重每減輕10公斤,可以降低收縮壓5~20mmHg。
而要健康減重,不外乎多運動以及飲食控制,改變飲食習慣對血壓值的影響很大,但也是最難做到的。
但是其實能改善前述的幾項飲食習慣缺點,對體重控制就很有幫助,進而可以預防高血壓上身。
5 抽菸、喝酒不忌口:
抽菸會使血壓上升,還會造成心血管方面的傷害,因此,務必戒菸。
而有研究指出,適度且適量喝酒,可以降低冠狀動脈心臟病風險,
所以,有人為了預防心臟病,開始喝酒保健,但卻忽略了「適量」的問題,
還有經常性的過量飲酒,反而容易使血壓上升,因此,喝酒的「量」相當重要。
而正在服用降血壓藥物的人,若是大量飲酒,也可能會使治療無效。
Q吃太鹹或是鹽分攝取過多,為什麼和人數占9成的原發性高血壓有關係? 高血壓可以分為「原發性高血壓」與「續發性高血壓」兩大類, 鈉,是礦物質的一種,同時也是人體不可缺的元素,但若飲食攝取過多,會使血壓上升。
其中原發性高血壓即占了90~95%,是高血壓族群中人數最多的一群。
原發性高血壓發生的原因與致病機轉仍有許多待研究之處,
但是如前所言,一般認為與遺傳和生活環境因子如飲食中的加工食品有關,
而加工食品因要增添風味,多半會加入許多鹽分,因而造成鈉過量。
鈉可以從自然食物、調味品、加工食品等獲得,主要的來源是食鹽,每1公克食鹽中約有400毫克的鈉。
許多醫學研究已經證實,飲食中食鹽(氯化鈉)的攝取量和血壓值有明顯的正相關,
因此可以確定,攝取過多鹽分,是血壓升高的主因之一。
美國國際預防高血壓會議第7次會議報告(JNC7)也已訂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超過2.4克, Q每天的血壓值高高低低,在什麼狀況之下,就得開始吃降血壓藥?
傳統做法在經過飲食調整及規律運動後三至六個月,
換言之,每日攝取的食鹽應控制在6公克以內,由於天然食物中很多已含鈉鹽,所以,在食物調味添加的鹽分應減量。
大家愛吃的洋芋片、泡麵、醬菜、培根、燻肉等都屬高鹽食品,一包泡麵的鹽分超過5公克,雞湯、火鍋湯頭的含鹽量也都超標。
此外 ,如罐頭、醃製食物,鹽分含量也是相當高。
如果血壓仍然無法控制在目標值之內,那麼就得開始服用降血壓藥物來控制血壓。
但王宗道表示,最近的醫學研究結果顯示,
只要一開始出現高血壓現象,就代表著中風風險、心血管疾病風險即產生,
為了避免這些隨時引爆的危機,目前的高血壓治療指引均建議醫師早期就先用藥物來降低血壓,
但若可以配合飲食、運動等生活方面的控制且做得不錯,就有機會可以減藥,甚至停藥;
但是如果服用高血壓藥物後,血壓仍然無法下降,還必須考量是否有其他疾病造成血壓難以控制。
雙和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賴志泓表示,
人的血壓本來就會高高低低,且影響血壓的因素相當多,不能單以一次的血壓值來斷定是否有高血壓,
而是得測量多次血壓值,若是大多數測出的數值都偏高,才要懷疑有高血壓的問題。
因此,要知道自己是否有高血壓,建議民眾可在家中多次測量血壓。
至於如何正確量血壓呢?
量血壓務必在心平氣和的情況下,如果多次測出的血壓值都偏高,再到醫院由醫師確診,
先前在家中測量的血壓數值,也應該帶至醫院,做為醫師診斷時的參考。
除了得多次測量血壓,觀察血壓的變化之外,由於情緒、壓力、活動等,都會影響血壓的起伏。
所以,依照世界衛生組織的準則,測量血壓必須是在休息後,心平氣和下的情況下測量,此數值也才具參考的價值。
建議在家測量血壓時間為?
建議早上在起床一個小時內,先不吃任何藥物前測量;
晚上則是在睡前一個小時內測量。早晚各測量兩次,兩次時間間隔1分鐘。
不少民眾認為,每次在家測量的血壓值都不一樣,乾脆不量,這是錯誤的做法。
因為醫師在擬定高血壓治療策略時,居家量測血壓值的參考價值,其實是高於求診時所量的血壓。
台灣高血壓治療指引建議將一個星期的居家血壓量測值平均作為治療參考。
通常高血壓患者的舒張壓與收縮壓都會偏高,但部分、特別是老高血壓患者的收縮壓往往高於160mmHg,
但是舒張壓卻低於90 mmHg,屬於「單純收縮性高血壓」。
但這類患者日後發生中風、心肌梗塞的危險機率,其實與一般高血壓患者一樣。
因此,不管是收縮壓或是舒張壓,只要有任一個數值偏高,就是罹患高血壓了,就應該接受治療。
要學會愛自己!!!
高血壓 是吃出來的唷
少吃太鹹的食物 少吃太高油、高脂和高鹽的食物吃下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