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代謝率 影響減肥速度....您知多少呢?
人常抱怨,飲食習慣沒變,也有些許運動,體重卻年年增加,愈來愈粗腰胖肚。 隨年齡增長 基礎代謝率降
20-30歲的人體基礎代謝率達到高峰,之後每10年以5-10%的速度下降。
即使吃得一樣,因基礎代謝率下降,多餘熱量就變成肥肉。
所謂「基礎代謝率」,即人體處於清醒的休息狀態,必需消耗的熱量; 基礎代謝率 消耗熱量6-7成
身體總熱量消耗,基礎代謝率占6-7成,其餘則是身體活動。 要想減重,
就算一整天靜止不動,人體維持體溫、呼吸、心跳等生命徵象,
或是肝臟解毒等內臟運作,全要消耗熱量。
計算基礎代謝率的公式不少,性別、年齡、身高、體重都是影響因子。
體表與散熱有關,體表面積愈大,散熱愈好,基礎代謝率愈高;
年齡愈大,基礎代謝率愈低。
以衛生署新版生命期營養,
19到50歲仕女族,若經常坐著看書、看電視,一天最少攝取1200大卡;
若是公車、捷運族,又常打掃、散步,就要吃到1900大卡。
除了減少吃下肚的熱量 ➩減少熱量
另一個方法就是提高基礎代謝率,消耗更多熱量。➩提高基礎代謝率
而要改變基礎代謝率,只有增加肌肉組織。 ➩增加肌肉
肌肉比率高 肥胖機率較低
肌肉收縮運作需要熱量,體重中,肌肉比率愈高,愈不易胖; 正確方式:
「要讓肌肉組織變多、提高肌肉組織質量,仍要靠運動。」 NG錯誤方式:
類固醇等賽事禁藥,雖也能增加肌肉組織, 坊間相傳:
泡熱水澡、一天喝2000cc白開水等,有助提高基礎代謝率。 瘦下來 少吃點還是關鍵
均衡飲食最重要,才能維持正常能量代謝。 「要想減重,飲食扮演的角色超過運動。」 一天少500大卡 一周瘦0.5公斤
國外研究發現,一天少吃500大卡,一周下來可減少0.5公斤。 採取長期飢餓的激烈減重法,
相反地,肥肉愈多,肥胖潛能愈高。
有些人體重標準、體脂肪偏高「泡芙女」比起體脂率低的同齡女性
,更容易發胖,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如何增加肌肉量?
比起騎腳踏車等有氧運動,無氧、重量訓練運動比較有幫助,
舉重、伏地挺身及仰臥起坐都算是。
但長期使用會出現月亮臉、水腫、骨質疏鬆、消化性潰瘍等副作用。
營養師賴秀怡說,發燒時基礎代謝率增加,但泡熱水澡只能讓身體冒汗,水分流失,效益有限。
她以五穀米為例,比白米含有更多B群及礦物質鎂、磷,有助維持較好的能量代謝。
不管食物再怎麼樣健康,只要有熱量,一天攝取 的總熱量超過消耗掉的熱量,體重就會增加。
以70公斤坐辦公室的男性上班族為例,每天應攝取2800大卡,若想每周減重0.5公斤,每天只能吃2300大卡。
在極低熱量飲食下,身體為達到平衡狀態,基礎代謝率會下降,減少熱量消耗。
這也是為何一開始可以看到減重成效,
經過一段時日後,成效卻愈來愈差,「熱量控制與運動才是減重關鍵」。
▇身體活動強度分類
●身體不活動 ≒1 MET ➩近乎基礎代謝量。
靜態生活的內容,大部分日常時間都屬於坐式型態。 不太費力的輕度身體活動,日常的身體活動多屬之。
如:散步、提輕物走路。 僅提供些微健康效益。
持續10分鐘以上還能舒服地對話,但無法唱歌。會 如:健走、下山、一般速度游泳、網球雙打、 持續從事10分鐘以上,無法邊活動邊跟人輕鬆說話。 如:跑步、上山爬坡、持續快速地游泳、上樓梯、
如:坐著工作、看電視、聊天或開車。
●輕度身體活動 1-3 METs ➩僅提供些微健康效益。
●中度身體活動 3-6 METs ➩
覺得有點累,呼吸、心跳比平常快一些,流一些汗。
羽毛球、桌球、排球、太極拳、跳舞、一般速度騎腳踏車等。
●費力身體活動 >6 METs
會感覺很累,呼吸和心跳比平常快很多,流很多汗。
有氧舞蹈、快速地騎腳踏車、跆拳道、攀岩、跳繩
、打球(如籃球、足球、網球單打)等。
馬上減肥 立馬行動 GOGOGO 肥肉脂肪說goodbye
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viewform?formkey=dDBpTkQwZ2pTVVdWX2d2bTh4bGpoZGc6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