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新聞剪報

健康醫療



何謂代謝症候群

不是一個特定的「病」而是一種病前狀態

指腹部肥胖、高血糖、高血壓、血脂異常等一群代謝危險因子群聚現象,

為了方便記住,又稱「一粗、二高、血脂異常」。代謝症候群是慢性疾病發生前的警訊。

代謝症候群判定標準


代謝症候群罹患疾病的風險

有代謝症候群的人,未來得到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與腦中風的機會分別是一般人的6倍、4倍、3倍、2倍。

在每年的台灣十大死因排行榜中,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腦血管疾病,是主要的基本成員,

也代表著代謝症候群對國人健康威脅的嚴重度


代謝症候群在台灣盛行率

根據統計,台灣地區2006年符合代謝症候群的人口有約 270萬人,其中盛行率(15歲以上),男生為19.5%,女生為13.8%。

而肥胖人口盛行率逐漸增加,代謝症候群盛行率亦持續上升。

根據「2005-2008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Nutrition And Health Survey in Taiwan)」報告,

男性分別有17%的青年、35.4%的壯年、39%的中年及34.3%的老年人有過重(24≦BMI< 27)情形,以中年所佔的比例最高;

女性分別有9.8%的青年、12.1%的壯年、27.6%的中年及32%的老年有過重,過重的情況隨著年齡增加而上升!

不論男性或女性,腰圍過大盛行率皆隨著年齡而增加(如下圖示)




代謝症候群之盛行率:男性,65歲以上年齡層為44.5%。女性,65歲以上年齡層,有57.3%罹患代謝症候群。

不論性別,於45-65歲年齡層,代謝症候群之盛行率均約3成左右。可知代謝症候群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



造成代謝症候群的原因  高危險因素


造成代謝症候群的原因

主要原因與現代人生活、飲食西化型態的改變、 勞動減少及體能活動量不足,導致肥胖者日漸增多。

腰圍過大之腹部肥胖,代表著內臟脂肪堆積過多。研究指出,內臟脂肪較皮下脂肪活躍,且內臟脂肪比皮下脂肪在心血管疾病之影響更有關係。

內臟脂肪的活性大,會釋放出游離脂肪酸,產生胰島素阻抗作用,引起代謝異常,進而造成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危險因子聚集。

什麼是胰島素阻抗?

當細胞或組織對胰島素產生對抗,使得胰島素敏感度降低,胰島素在週邊組織或細胞無法發揮作用,導致血液中的葡萄糖無法進入細胞,

此時胰臟會代償性的產生更多胰島素來幫助血糖降低,造成高胰島素血症,進而發生第2型糖尿病及血壓升高、血脂異常等情形。

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因素

1.年 齡:研究證實代謝症候群之盛行率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上升.

2.遺傳因子:家族中高血壓 糖尿病 高血脂者 培放 心血管疾病史

3.不良生活型態:

     *飲食型態:長期適用低纖維 高糖 高油 高鹽飲食習慣的人
  
     *運動習慣:體能活動量少的人 發生代謝症候群的比率是常運動者的1.7-2倍

     *吸煙習慣:長期吸煙者 發生代謝症候群的危險是不吸菸的1.5倍 吸煙量越大危險性越大 且戒煙需一年以上能降低其危險性

     *喝酒習慣:過度飲酒者 亦造成腹部肥胖

     *嚼檳榔:研究顯示嚼檳榔會增加代謝症候群的發生

     每天嚼檳榔1-10顆者 發生代謝症候群的比率是不嚼檳榔的1.7倍

     每天嚼檳榔超過10顆者 發生代謝症候群的比率高達2.4倍
  
     嚼檳榔習慣超過10年者 發生代謝症候群的比率是不嚼檳榔的1.6倍

  *心理壓力:壓力導致內分泌失調 增加代謝症候群的發生

4.其他危險因素:年齡大於30歲以上者 未婚女性 無工作 家庭經濟收入低 低教育程度 早發性冠狀動脈疾病之女性

預防代謝症候群絕招

第一招 聰明選 健康吃

第二招 動動手 動動腳

第三招 做檢查 早發現

第四招 不吸煙 不喝酒

第五招 壓力去 活力來

代謝症候群 不會馬上立即致命,但是後續會出現併發症.

絕對是對健康一大隱形殺手.

肥胖的體態 也讓許多人在社交上形成無名的障礙

請正視問題 積極處理 

別讓上班又沒有精神 讓自己有機會換一個健康的體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雯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